奇谈资讯网

  1. 网站首页 > 一言一语 >

索姆河战役的电影在线(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索姆河战役的电影在线,以及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到底有多惨烈
  2. 历史上有哪些真正开战后才掏出来的高科技
  3. 一战中有哪些著名的枪
  4. 为什么会有人不理解高达,乃至其他巨大人形作战兵器的存在意义
  5. 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到底有多惨烈

1944年1月11日,纳粹德军最高统帅部通知新任“B"集团军总司令隆美尔,元首同意他把登陆之敌消灭在水际滩头的构想,为此,陆军元帅隆美尔有权拦河筑坝甚至引进海水,把田野和乡村变成一片汪洋;有权把距离海岸6英里的所有法国居民赶出家园;有权拆除一切防碍火力发挥的建筑;有权砍伐大片森林以获取修建防御工事所需木材,为此,整个法国西南海岸都遭了秧。

(陆军元帅隆美尔)

隆美尔在战术上还是很有些手段的,他对“大西洋壁垒”所做出的加固计划足以令盟军望而生畏,根据这个计划,德军将在近海水底布设无数的木桩、钢架、混凝土椎体、拒马和水雷;在整条海岸线埋设2亿颗地雷;地雷区的后方是大量的混凝土永备火力支撑点和暗堡;“大西洋壁垒”的后方则每隔100码打上10英尺高的木桩,上面挂满地雷和炸弹,并用铁丝网相连,作为“反空降障碍物”来对付美军的空降师。

这个宏伟的防御计划一旦全部实现,登陆盟军的命运可想而知,他们将在登岸之前就伤亡过半,上了岸的第一波步兵也会面临可怕的伤亡陷阱,脚下踩着地雷,身上挨着枪子,四周是不停爆炸的炮弹,而那些乘座滑翔机的空降师士兵,则会迎头撞上挂满炸弹的木桩。万幸的是,隆美尔实施防线加固手段的时间非常有限,因为距离盟军诺曼底登陆的6月6日,上帝留给德国人的时间连半年都没有了。

(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

“大西洋壁垒”不太靠谱这个事,西线德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是有责任的,作为法国战役时隆美尔的上级,这位陆军元帅因1941年东线战场的罗斯托夫战役失利而被希特勒解职,次年3月被重新起用并打发到西欧驻防,手下指挥的58个师大多是老弱病残,却要防守3000多英里的海岸线,平均每个师布防正面宽达50英里,龙德施泰特早已心灰意冷,对修筑“大西洋壁垒”既无信心也不热心,因此工程进度缓慢。

西线德军当时拥有33个海防师,15个步兵师,8个装甲师,2个伞兵师,以及由希特勒亲自指挥的战略预备队2个装甲师,总共不过60个师约76万人,海峡对岸的盟军却高达288万人。德军在西线的海空军情况更是糟糕,海军拥有500多艘中小型舰艇,空军只保有160架战斗机,这些部队要布署在从挪威到法国南部广袤的防区里。

(隆美尔视察大西洋壁垒)

诺曼底地区的守军力量其实很是薄弱,主力只有马克斯中将的第84军军长马克斯。更由于德军高层在登陆准确地点、装甲部队使用方式等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实际上在两栖登陆的“D日”德军只有第21装甲师进行了反冲击。

因此要纠正答友们一个军史误区,诺曼底战役最艰难和最惨烈的不是登陆本身,在绝对优势的舰炮和空中火力支援下,第一波次抢滩盟军面对的只是躲藏在工事里的德军步兵和海滩上的障碍物,虽然也造成一定伤亡但并不算“尸山血海”,在德国空军力量羸弱和装甲部队未能及时参战的情况下,盟军可以从容的逐个消灭德军火力点,被隆美尔预言为“决定性的24小时”,被艾森豪威尔称作“历史上最长的一天”,更多的是宣传和渲染,就战役总体而言,其实是波澜不惊。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霸王行动”开始,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000人,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主要登陆点为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和剑滩五处海滩,具体伤亡情况如下:剑滩英军伤亡630人、朱诺滩加拿大军伤亡1200人、黄金滩英军伤亡400人、奥马哈滩美军伤亡4000余人、犹他滩美军伤亡197人,盟军在海滩上共计伤亡6500余人,相对于德国人三年多的精心构筑和隆美尔的庞大计划,损失基本可控。

真正的危机是在盟军登陆滩头并巩固登陆场之后,随即按预定计划向内陆发展,美军第1集团军负责夺取瑟堡担负主攻,英军第2集团军任务是拿下卡昂作为助攻,而此时清醒过来的德军开始拼命抵抗,希特勒将装甲预备队的五个师完全交由隆美尔指挥,加莱方面的援军不断抵达,从东线调来的党卫第9、第10装甲师等部队也兼程赶来,诺曼底战役这个时候才进入白热化。

1944年7月1日瑟堡最后一个据点的德军被迫投降,美军用了近一个月时间才完全占领整个科汤坦半岛,在夺取瑟堡和科汤坦半岛的战斗中,美军伤亡高达25000人,德军伤亡被俘约36000人;而蒙哥马利的英军在卡昂作战则更为艰苦,五天时间里才前进6.4公里,而伤亡却高达5000人,接下来又经过七天的浴血奋战,再次付出5000人的伤亡后才推进4.8公里,伤亡之大,战斗之惨,远超抢滩之战,直到7月10日英军才占领卡昂。

1944年7月6日,直属盟军最高司令部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在名将巴顿的率领下踏上欧洲大陆,从侧翼对德军防线进行了猛烈进攻,终于打开了僵持局面,被包抄的德军才不得不放弃诺曼底地区向内陆撤退,至7月18日前后,盟军才取得诺曼底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整个战役期间,盟军共伤亡122000人,其中美军73000人,而诺曼底海滩上不足万人的伤亡,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战役进行期间的6月29日,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联袂晋见希特勒,汇报了诺曼底彼时的战局。希特勒对战况大为不满,调整了德军西线高层指挥人事,以克卢格元帅取代龙德施泰特担任西线总司令,埃伯巴赫取代冯·施韦彭格指挥西线装甲部队。

7月17日,隆美尔自前线视察返回途中遭遇盟军飞机扫射,重伤离岗,缺席了后面的战事。

(壁垒内部机枪巢)

历史上有哪些真正开战后才掏出来的高科技

斯大林的管风琴

1941年7月14日,苏联红军上尉伊万·弗洛罗夫站在奥尔沙镇5公里外的山头上冷笑,德国人凌厉的进攻确实把我们打的有点蒙,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稳稳的占领苏联的国土。今天弗洛罗夫准备送给德军一份礼物,相信他们会终生难忘。

奥尔沙镇位于聂伯河与阿里斯亚卡河汇流处,距离莫斯科约400公里,是南北铁路的重要交汇点。德国在突袭苏联的时候优先占领了这里,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物资转运基地。众所周知,德军的闪电战术需要充沛的物资才能使用,所以这里成了重点防守的区域,国防军第十七装甲师就在此处驻扎。

德军明白这里重要,苏军自然也知道,即使在被“巴巴罗萨”打的节节败退,他们也一直尝试摧毁奥尔沙的车站。可惜在兵败如水的大前提下,苏军组织的数次突袭都被击溃,反而离奥尔沙越来越远。最后内务委员会终于决定使用杀手锏,他们把弗洛罗夫派了出来。

弗洛罗夫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小镇内车站的情况后,对着身后的士兵下达命令——发射吧!不足5分钟的时间里,火箭弹如雨点般倾泻进车站,连续的爆炸形成一种诡异的回声,配合着火箭弹在空中的呼啸,优美如俄罗斯民谣。

车站里的第十七装甲师完全被砸蒙掉,指挥官卡尔·韦伯觉得四处都是爆炸声,如此凶残的火力恐怕得一个炮兵师才能拥有。可问题在于苏军的炮兵师怎么可能穿越烈焰和钢铁组成的战场来到这里?伤亡惨重的现状让他来不及多想,只能下令撤出奥尔金镇。

可惜这倒霉孩子本人还没来得及走出指挥部,三枚火箭弹就直接砸了进来,韦伯本人被炸成重伤,参谋什么的死了一堆。至于车站里的物资,基本全被炸上了天,连编组铁轨都被炸成了麻花。

其实弗洛罗夫根本没有一个炮兵师,他带出来的是7辆BM-13型多管火箭炮。这玩意由24根132毫米口径的炮管组成,装填一次需要4-8分钟,却能在10秒之内将火箭弹全部倾泻出去。非常符合毛熊爆炸再爆炸的武器思路,虽然精度一般,但这对毛熊不是问题,加大使用量覆盖就好。

因为其空中连绵不绝的呼啸声,苏联红军以歌曲《喀秋莎》命名,德国人也认为这玩意有音乐成分,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从此在二战中广为应用,甚至德国人也制造过类似的武器。

一战中有哪些著名的枪

1.人肉收割机

马克沁Maxim机枪

1884年由英国爵士马克沁发明的第一种水冷式,帆布弹链供弹的全自动式的机枪,首战大厦谷,1893年在第一次马塔贝勒战争中,4挺马克辛阻击了5000祖鲁人,名声大躁,一战索姆河战役中,被德军大量装备,配合火炮,堑壕,给英军造成重大伤亡,被冠以人肉收割机的恶名。

2.盒子炮

德国产毛瑟C96手枪MauserC96

德国枪械大师毛瑟在1896年推出的半自动手枪,本来是准备装备一战中的德军,但是后来因为更加精良的鲁格手枪的出现,德军只采购了少量毛瑟C96装备部分军队和军警部队,因此该枪在一战的欧洲不怎么露脸,但是因为其手枪的特性不违反武器禁运条约,一战后被大量出口到中国,深受中国广大军民喜爱。

人们针对这款武器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当时的环境,摸索出了斜扫防枪口上扬,余光瞄准,双枪配合,冲锋手枪等独特的使用之道,将其效果发挥到最大,在中国,它被称为“盒子炮”、“匣子枪”、“驳壳枪”、“快慢机”、“自来得”、“大镜面”等,为后来的抗战贡献了巨大力量。

3.水连珠

俄国产莫辛-纳甘步枪ВинтовкаМосина

俄国陆军上校谢尔盖·伊凡诺维奇·莫辛和比利时枪械设计师李昂·纳甘共同设计命名的手动步枪,1891年问世,先后参与日俄战争、一战、二战、一直到今天都还在一些地区冲突中可以见到,共生产37,000,000支。

在中国清末到军阀混战时期,也大量进口莫辛-纳甘,一直到二战都有使用,由于枪栓声音好听,它在中国的大名是“水连珠”步枪。

由于莫辛-纳甘设计简单,原理经典,精度高,稳定性好,作为一个系列延续了很多年,后来常常被用作狙击步枪,苏联英雄狙击手瓦西里和解放军王牌狙击手张桃芳都持该枪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4.花机关

德国产MP18/28冲锋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德国枪械大师雨果·施梅瑟专门针对堑壕战研发的冲锋枪。生产厂家为Bergmann,因此也被称为伯格曼冲锋枪。

专门进行突击和渗透的德军“暴风突击队”将MP18冲锋枪称为“Kugelspritz”(子弹喷射器),然而由于它出现时间较晚,无力扭转战局。

战后该款武器被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依然秘密研发,最后开发出了大名鼎鼎的MP40,一直延伸到今天的MP5,而MP18却流传到了中国,被上海、南京,巩县、汉阳,以及广东、山东兵工厂大量仿制,装备突击和禁卫部队,由于枪管正面散热口呈梅花形,以及枪管上有大量圆孔,所以也被称作“手提花机关”。当时飞夺泸定桥的红军勇士使用的就是博格曼冲锋枪搭配毛瑟C96。

很多影视剧作品里,民国或者武昌起义的战士们动不动就抱着斯登冲锋枪,是不对的——

因为英国产斯登很晚才流入中国,只是和花机关长得像罢了。

《建军大业》中这个花机关,就很用心了——

图片来自于《建军大业》,侵删。

5.英七七

李-恩菲尔德步枪(Lee-Enfield)

1895年问世的英军的制式手动步枪,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栓动步枪,有大量衍生型,所有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经历了一战,二战,二战后到今天都依然被一些军队使用。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支枪的特写,非常走心——

图片自《我的团长我的团》侵删

6.撸子

比利时枪械大师约翰·勃朗宁在1902年设计的半自动手枪,在欧洲由比利时国营兵工厂生产,在美国授权柯尔特兵工厂生产。比利时生产的叫做勃朗宁M1903,美国生产的叫做柯尔特M1903。

该枪小而精,薄而轻,便于贴身携带和隐藏,因此是警卫人员、特工和刺客的首选。“一枪二马三花口,四蛇五狗张嘴蹬”中说的二马就是说授权美国生产的柯尔特M1903,其把手上有一匹马。

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缴获的就是一把撸子。

7.七音子

纳甘M1895(РевольверсистемыНагана)

比利时工业家莱昂·纳甘在1895年为沙俄研发的7发双动式转轮手枪,装备多国军警部队,先后经历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一战,二战,一直至今,而由于其广泛装备一战、二战中的俄、苏军指挥官以及侦查、内务部队,所以在托卡列夫手枪出现之前,一直是红军军官的象征。

虽然这是一款左轮手枪,但是弹容却有七发,所以也被称为七音子。

8.刘易斯

刘易斯轻机枪(LewisGun)

美国上校刘易斯在1910年发明,被美国军方拒绝,因此来到比利时生产自己的机枪卖给英国人。英国军方采购了刘易斯机枪参与一战。改枪采用的是风冷式降温设计理念,巨大的枪管散热桶包裹着枪管,开火时吸入冷空气降温,但是效果并不好。虽然这支枪在地面发挥效果有限,但是很快被装备了空军。安装在飞机上的刘易斯机枪实战效果还不错。

9.88式

Gewehr1888委员会步枪

1886年,法国装备了先进的1886式“勒贝尔”(Lebel)步枪,首次采用无烟火药,德国亟需一款新的步枪超越当时的毛瑟71/84式步枪,因此德国步枪实验委员会(GewehrPrfungsKommission,简称GPK)在1888年开发了Gew1888式步枪,糅合了当时各个国家步枪的先进技术,亦称委员会步枪。

索姆河战役的电影在线(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这支枪被列强冒充毛瑟步枪卖给中国,中国从清朝开始就在用这款步枪,后来的汉阳造,老套筒也均仿制于Gew1888,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

10.98式

Gewehr98步枪(G98、Gew98、毛瑟M1898或M98)

德国毛瑟兵工厂枪厂在德国军方采用Gewehr1888步枪后,为了夺回自己的地位而研制的步枪。发射7.92×57mm毛瑟步枪弹,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从1898年到二战前被德军采用为制式步枪,成功出口到中国、奥斯曼土耳其、西班牙等国。

你是不是觉得毛瑟98步枪很眼熟,是的,到二战时毛瑟兵工厂根据它继续开发了一个新产品,相信大家是家喻户晓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98K(Karabiner98k)——

我都写了十把枪了,你的八倍镜准备好了吗?

更多精彩回答,欢迎您关注点赞!

为什么会有人不理解高达,乃至其他巨大人形作战兵器的存在意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记得一部老动画片《太空堡垒》吗?

在太空堡垒第一部里面,人类的飞机可以变成半机器人和全机器人,而天顶星人的作战武器是一种类似于袋鼠的东西,只有驾驶舱和两条腿。

而事实证明,人类的机器人同高达一样,在空战中是毫无用处的。

第一,就速度来说,飞机的阻力最小,速度极快。而机器人阻力很大,速度大减。

对于战机来说,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你慢就是被猎杀的对象。

相比起来,天顶星人的武器更为实用。它的阻力较小,有两条腿主要是有时候需要在地面作战,比如进入建筑物内或者山洞进行搜索。

第二,就防御来说,中弹面积太大。

飞机无论头部还是尾部,中弹面积是很小的。

在激光战时代,想要击中飞机并不容易。

相反,高达一样的机器人具有很大的中弹面积,一旦作战很容易被击中。

这其实同坦克一样,大家都尽全力降低高度,减少中弹面积,减少中弹概率。

第三,就火力来说,并没有明显增强。

机器人装备的武器并不强于飞机,因为它的体积无法大大超过飞机。

而飞机其实可以挂载大量武器,并不亚于机器人。

天顶星人那种飞行器,在圆圆的驾驶舱外放置了数门激光炮,火力也没有明显增强。

第四,机器人其实只有工具的作用。

机器人其实只是在非战时的工作时,可以像人类一样进行工具操作,比如拿东西、搬东西这些。

但显然这种在战斗中用不到,而且工程车辆和设备也能做到。

其实就太空和空中作战来说,目前的飞机还是最合理的,其次就是天顶星人那种飞行器,最不合理的就是机器人。

即便就地面作战来说,首先未来以空中作战为主,地面作战根本就是极少见的从属地位。而就地面作战来说,笨重高大的机器人也是不合适的,今天的坦克或者气垫船外形才是比较合适的。有意思的是,天顶星人的飞行器,也比较适合偶尔的地面作战。

另外,太空堡垒人类飞机变成的半机器人,从某种意义上是合适的。它平时是飞机,需要地面作战的时候可以暂时变为半机器人。

其实,人类的外形是从猴子演变而来的。

人类有头,是因为哺乳动物都有头,但机器就没有这个必要。

人类有手脚,是因为猴子需要手脚来爬树、行走在地面生存,机器同样没必要。

人类有一个长长又笨重的躯干,作为女人主要为了孕育生产下一代,男人则同样需要装各种内脏和保持身体一定强度,用手脚支持进行各种基本活动。

所以说来说,人类外形是动物进化的产物,完全是为了生存。而军事作战武器,完全不要保持人类古怪的外形。

打个比方,鱼的外形是为了在海洋中生存,根本不需要长出人类的手脚来,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未来不会出现高达这种机器人。

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确实有这么个情况。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打仗中,最为惨烈的作战。

特别是进攻的第一天。

早在多年前的日俄战争中,欧洲列强已经见识到了俄军重机枪的厉害。

在俄军重机枪的扫射面前,日军伤亡极为惨重,甚至一天伤亡7000人之多,竟然让日军指挥官误认为伤亡数字写错了,多写了个0,应该是700。

而一战前德军的演习中,也发现了重机枪的强大威力。

德军曾用2挺MG08重机枪交叉射击阵地前的100个气球。谁都知道,晃动且很小的气球是非常难击中的。但经过几十分钟的扫射,100个气球被击破了99个,可见重机枪的面杀伤能力。

在索姆河战役之前,英法联军并非不知道重机枪的厉害,但他们错误的判断了形式。

在总攻击之前,英法进行了7天的饱和炮击,使用了成吨成吨的炮弹,几乎将德军一线坚固阵地全部摧毁。

英法联军认为阵地既然被摧毁,德军重机枪肯定也被摧毁大半,才开始了总攻击。

没想到,德军早已做了充足的准备,重机枪多藏在防炮掩体中,或者躲在二线阵地。

在英法联军发动总攻之时,德军所有重机枪全部从掩体中取出,迎头猛击。

以英军为例,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排成一列列的横队,向德军盘踞的战壕冲锋。

遗憾的是,人总比气球大得多。在重机枪交叉火力的扫射下,英军士兵一排排的倒下毙命。

而当年的火炮以曲射为主,直瞄跟随步兵火炮极少,更没有迫击炮。

英军面对德军重机枪火网,根本无计可施,只能自杀性的一波波冲锋。

1天内,英军损失近6万人。

当时德军重机枪手,也从没杀过这么多人。这些军人也是人,战前就是平庸善良的农夫或者工人,很多还笃信基督教。

见到无数英军被杀,有的重机枪手扫射期间,突然精神崩溃,自杀身亡;有的重机枪手,则泪流满面,不断念圣经忏悔;有的重机枪手杀得手发软,只能对英军高呼“快撤退,不要来送死”!

索姆河战役中,英法联军伤亡高达80万人,仅推进5~12公里。

关于索姆河战役的电影在线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本文链接:https://www.chaoduyl.com/yiyanyiyu/dfd14f6a1878d5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