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资讯网

  1. 网站首页 > 谈天说地 >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孔子见老子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典故出处好像是孔子见老子时的对话,大意是说
  2. 孔子见过老子吗
  3. 中国历史上老子和孔子是什么时候相见的
  4.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
  5. 孔子向老子请教,老子张开嘴巴伸出舌头,牙齿已经调光。老子这样做是什么意思
  6. 真实的历史老子见过孔子吗
  7. 孔子、老子两位天才见过面吗

典故出处好像是孔子见老子时的对话,大意是说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见过老子吗

孔子见过老子,孔子向老子问道原文: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拓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中国历史上老子和孔子是什么时候相见的

我们只知道见面时老子比孔子大一二十岁,至于何时见的面,见了几次,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说了什么。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这样记载孔子见老子经过的:“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稍微解释一下老子的话:他开始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可以体会出孔子说话的内容是古圣先贤的理论,是想用他们的言论来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所以老子才说这些人骨头都腐朽了,只是他们的话还在。这一点也非常重要,说明我们民族当时的书面语言(竹简)就在流传。试想,如果没有成熟有系统的文字怎么能够记录骨头已经腐朽的先人的语言。

老子接着说:“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下面用个“且”字转折,意思说那些古圣先贤早就死去了,而当今已经没有圣贤了。既然如此,君子“得其时”就出仕,不得其时就隐遁起来,不要展露出才华。好的商人储备许多商品却好像很空虚,而君子道德高尚但表面好像很愚蠢迟钝。建议孔子去掉表面的骄气和远大志向,这些都对孔子的安全不利(枪打出头鸟)。可以体会出孔子当时一定表现出要大济苍生,拯救天下的雄心壮志,而老子认为不是时机,故应该深藏不露为好。符合《道德经》所说,不为天下先。孔子临走的时候,老子告诫孔子几乎是同样的内容:“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聪明深察可以,但是如果好议论人者,就离死不远了。“博辩广大”可以,但如果“发人之恶”,则自身就危险了。老子是历史档案保管员,深谙历史。最后两句确实是深刻的人生经验,就是放在古今中外也是非常深刻的。可见老子这位大哥对于孔子是真心的关怀和爱护,你是不是也感觉到了那语重心长的语调和关切的眼神呢?这两位先哲后来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为我等苍生提供了两者迥异的人生范式。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

谢谢邀请!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这个问这样论说一下吧!

处于同时代的两位思想家,据记载孔子和老子确实见过面,老子比孔子年长三十多岁,而孔子很讲礼仪之人,所以孔子特地到周国去拜见过老子,并向老子请教过礼仪。

老子作为周朝官史,很知道周礼,而老子又是周礼的教父。孔子到了周朝地方,就是现在洛阳。孔子讲了自己的思想“仁,义,礼,智,信”克己复礼之仁也!“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段回答孔子的话解释是,“那些懂得礼仪的人,已经死了骨头都烂了,蛮横无礼的言论还在”。作为一个君子,不是懂得这些礼仪,就能够通天下,而是要看这些礼仪,是否符合时代的精神,如果符合那就能够通理天下,像大鹏一样高瞻远嘱。否则那就是只鸟雀在低空中飞行。

善于做生意的人有财产不露富,不会让别人从外表看出来,这种人就是品德高尚,做人一定要除去身上的骄气,华贵的外貌,这些虚荣的东西没有一点好处。我这样直截了当地告诉你,除了这些话,就没有什么教你了。这就是老子和孔的一番对话!

从老子回答孔子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老子的为人和思想,这种思想完全贯穿在老子的《道德径》全文中,对现在提倡道德教育有深远意义和积极作用!

孔子向老子请教,老子张开嘴巴伸出舌头,牙齿已经调光。老子这样做是什么意思

柔则长存,刚则易折;柔能克刚,为人当刚柔并济。

真实的历史老子见过孔子吗

从战国时期到汉朝,孔子见老子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礼记》《庄子》《史记》《孔子家语》都记载了孔子和老子见面的故事。还有很多学者研究发现,老子和孔子这两位天才的确见过面,至少有三次,或者更多。

据《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曾经跟老子在港党这个地方办理丧事,遇到了日食,老子告诉孔子如何应变。老子在周朝丢官之后,到鲁国办理丧事为生,孔子和老子学习丧礼。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两位圣人首次见面,史料说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孔子当时十七岁。

又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和南宫敬叔到东周洛邑访问时,拜访了担任周守藏史的老子,并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这是两位圣人第二次见面,当时孔子31岁,时间鲁昭公二十一年。

还有《庄子.天运》等篇记载,老子被免去官职后,回到宋国沛地相邑,孔子及其弟子又到沛地拜见老子,两人讨论了天道。这是两位圣人第三次见面,时间大约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某一年。

也有学者认为,孔子和老子两位圣人交往的次数应该在五次以上,只是史料缺失,详情仍需考证!??????

孔子、老子两位天才见过面吗

孔子到周朝王城学习周礼,问礼于老子。在周王朝做了三十年史官的老子,目睹了官场的腐败,开始对周礼的实质有所认识。他耐心地解答了孔子的问题,诚恳地对他说。我送你几句忠言吧。在庙堂阶前有一尊,三缄其囗,的金人,其背后刻有,无多言,多言必败,无多事,多事多患,等铭言。这铭言是我时常思考的人生问题,也是我要送你的良言。希望你去掉身上过多的娇气与功名利欲,及自我表现的毛病。老子,道家学派的鼻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以,道,为核心概念,推演出具有整体观念和朴素辩证意识的热学体系,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国民精神的大源头之一。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以,仁爱,礼义,为根本,形成孔子思想,创建儒家学派,对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和思想产生影响及其深远。两位先师,都是春秋同一时期的人,他们有过交流,肯定认识,肯定见过!??????

关于孔子见老子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本文链接:https://www.chaoduyl.com/shuotiandi/619302fb21c74f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