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资讯网

  1. 网站首页 > 谈天说地 >

白族建筑(白族建筑上的图案)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白族建筑这个问题,白族建筑上的图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白族三坊一照壁要多少面积
  2. 白族建筑风格特点
  3. 云南有哪些特殊的民族建筑
  4. 白族标志性建筑
  5. 白族建筑的建筑起源
  6. 具有鲜明的白族民族特点的建筑是
  7. 白族有什么习俗

白族三坊一照壁要多少面积

约20亩。

白族建筑(白族建筑上的图案)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

三坊每坊皆三间二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房二坊由下辈居住。正房三间的两侧,各有“漏角屋”两间,也是二层,但进深与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个小天井或“一线天”以利采光、通风及排雨水。通常,一边的漏角屋楼上楼下作卧室或书房,也有作杂物储有作杂物储藏室的;另一漏角屋常作厨房,高为二层但不设楼层,以便排烟。漏角屋的入口一般在厢房厦子的端墙上,设门控制。

由于房屋众多,总占地面积约有20亩。

白族建筑风格特点

白族建筑特色是装饰精美,多有门楼照壁。

1、白族的建筑一般都是中原的风格,有飞檐翘角,但大多是用石灰和砖石堆砌而成。除了正门的瓦檐裙板和门楣装饰部分是木质结构外,其余以大理石为主,白族的房屋大多是就地取材,以石材为主。木制的部分凿榫和铆钉的组合,与砖块的部分错落有致,精致而又严密。地面以泥塑、木雕、彩绘、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为一体,构成了色彩绚丽、古朴典雅的立体构图。

?

2、白族是中国第十五大少数民族,以云南、贵州和湖南为代表。白族以云南省为最多,以大理白族为主体。在四川省和重庆市都有发现。白族有自己的语言,而白语是藏缅语族的彝语分支,属于汉藏语系。汉文自古就被白族人民所使用。白族艺术独特,建筑、雕刻、绘画艺术闻名于世。在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它与周围的各族交往,创造出了辉煌的经济和文化。

?

3、白族居住的庭院构成的基础单元。白族的主屋通常都是从西往东(洱海西岸),前面是苍山,后面是洱海,大部分房屋都是西面东,洱海东岸,后面是高耸的群山,大部分都是东面朝西的,这和大理横断山脉帚形山系的地形特征有关

云南有哪些特殊的民族建筑

由于自然环境阻隔、社会经济发展之后、文化交流与传播艰难,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处于不太平衡的状态,一些民族地区甚至处于文化封闭状态,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民族民居和原始宗教建筑,存留着原生态的建筑形式。如西双版纳州保留着的干栏式建筑;澜沧江两岸还保存有拉祜族母系家庭的住屋遗址;泸西地区有完整的土掌房建筑群;元阳一带散布的哈尼族蘑菇房。

又因云南地处高原地区,地貌以山地为主,同时还分布这坝区、河谷,因此居住在不同地带的少数民族房屋形式也各不相同。

于此同时,云南地处边境,即是中华文明与古代印度文明的交汇处,又是青藏文化、中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交汇的边缘地带。因此民族建筑受外来文化影响颇深。许多民族建筑都受影响而逐步汉化。如彝族的“一颗印”、白族和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等都有明显的汉文化痕迹。

当然,造成云南民族建筑文化多元性的原因各式各样,因果繁杂。外来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类型、分布地形等共同促成了云南民族建筑文化多样化的局面。盘点最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五一旅游除了看山看水,在这些民族建筑了住一宿也是不错的选择。

白族——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三坊每坊皆三间二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房二坊由下辈居住。正房三间的两侧,各有“漏角屋”两间,也是二层,但进深与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个小天井或“一线天”以利采光、通风及排雨水。

大理白族是最早接受汉式建筑影响的民族,民居建筑主要是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合院。然后这两类汉式合院建筑仍明显啊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如平面布局独特,多为硬山式屋顶,重檐斗拱,檐口山尖用石板挑出,照壁和门楼屋脊四角起翘,廊厦中多用栗色木柱,石雕柱础,木雕门窗,屋顶配以青瓦,墙用鹅卵石砌筑、石灰粉刷为灰白色配以天然大理石装饰墙面。

傣族——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

云南西双版纳州的民族建筑集中为干栏式建筑,因西双版纳州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属热带季雨林气候,环境潮湿虫蛇出没,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也能避免虫蛇困扰。

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

哈尼族——蘑菇房

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蘑菇房美观实用,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炎热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

云南红河、元阳等地的蘑菇房多为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覆盖。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屋住人并存粮食,上层堆放杂物。

(图片均源于网络)

白族标志性建筑

白族建筑通常采用中原殿阁造型,飞檐串角,但多用石灰塑成或砖瓦垒砌。除大门瓦檐裙板和门楣花饰部分用木结构外,余以砖瓦结构为主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木质部分凿榫铆眼相结合,与砖瓦部分错落有致,精巧严谨。楼面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织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富丽堂皇,古朴大方。

白族建筑的建筑起源

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注重居住条件就成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这样的俗语流行:说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他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等作用。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据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具有鲜明的白族民族特点的建筑是

喜洲白族民居古建筑群

喜洲镇位于大理古城北17公里,喜洲为大理坝子中较大的一个白族自然村。喜洲白族民居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发展到近现代,形成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遗产。2001年6月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族有什么习俗

白族习俗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白族婚俗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白族食俗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白族节庆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蝴蝶会”等民族节日。白族服饰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白族建筑白族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严。白族居民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手艺。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鹭鸶荷花、老鹰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门窗的表面上还涂有褚红色的油漆,显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白族禁忌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OK,关于白族建筑和白族建筑上的图案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本文链接:https://www.chaoduyl.com/shuotiandi/689e041b4757dcbf.html